永謀福祉為人民
——從一組紅色革命舊址鏡頭看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不懈追求
2016年06月30日16:33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尋訪·一大會址
留在“歷史的草稿”上的細節(jié)
■鄭蜀炎
偶合與選擇
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shù)字對比——中共一大召開時,與會者總共代表著50余位黨員,可當時的中國,卻活動著600多個大大小小的政黨,其中具有現(xiàn)代政黨形態(tài)的,就有300多個。而僅在上海一地,便有近百個。
今天,無論怎樣去描述95年的光榮與夢想,無論如何來贊美這個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執(zhí)政黨,我想,開篇應該是這個詞——火種。
火種在上海點燃,是歷史選擇,亦有地理的偶合。
那時候,人們把上海稱之為灘。從地理上講,因海浪沖擊而在入?谛纬傻耐恋,謂之灘;從文化上講,上海積淀著、席卷著中西兩大文化浪潮沖擊產(chǎn)生的文化與思潮、時髦與風尚……
灘上風急。在這里,各式各樣的理論呈現(xiàn)出混沌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民粹主義、三民主義……交叉重疊。還有一些國外的流亡者在這里結(jié)黨集社,更使得思潮五光十色。披覽史料,上世紀20年代,僅法租界巡捕房每年的“政治勢力調(diào)查報告”就有數(shù)百乃至上千份。
一大會址當年曾經(jīng)是法租界,面積不過20平方公里,百年之間,它既是繁華時尚之地,又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教科書,記載著中國近代史上無數(shù)的歷史細節(jié)和時代背影。有一個詞叫“黨派林立”,用在這里是再恰當不過了——黨派舊址、名流故居竟有上百處匯集于此;我們黨一大后負責日常工作的中央工作部和國民黨前身的“中華革命黨”總事務所,也僅數(shù)百米之遙……
在舊中國支離破碎的國家格局中,在上海灘暗流涌動的政治地理間,中國共產(chǎn)黨只是一縷星光、一;鸱N,既無人多勢眾的優(yōu)勢,又無名門貴胄的血脈。風雨如磐、長夜無邊,這火種何以燎原?按照普列漢諾夫在十月革命前的說法:“歷史還沒有磨出烙社會主義餡餅的面粉!
然而,中國共產(chǎn)黨人更愿意相信列寧駁斥普氏時振聾發(fā)聵的話:“首先要投入戰(zhàn)斗,然后便見分曉!
沒有“面粉”,我們自己來磨,盡管歷史的磨盤是那么的沉重、緩慢,中國共產(chǎn)黨人依然將杠桿擔在了肩頭。
地理會有偶合,但歷史不可復制。大浪淘沙,當我們的黨走上井岡山道路、農(nóng)村包圍城市之路……便在歷史上書寫出一部輝煌的政治地理、紅色地理。
傳播與信仰
佇立在一大13位代表的照片前,簡短的履歷中的一個數(shù)字讓我難以忘懷——他們中有5位是辦報編刊的,按今天的說法就是媒體人。
這是一個志在開天辟地、重塑國家的政黨,但在一大會址我清楚地看到,他們手持的武器,唯有一支筆。
當時有一首在進步青年中流傳的小詩:“南陳北李,兩大星辰,漫漫長夜,吾輩仰承。”南陳者,陳獨秀也。標志著中國新文化運動開端、哺養(yǎng)一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精英的《新青年》,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本理論刊物《共產(chǎn)黨》,都是在他狹窄局促的斗室里編輯的;北李者,李大釗也。他發(fā)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中國第一篇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文章。“遠方”(共產(chǎn)國際)的代表也是循著此文前來造訪,并商談組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
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無論是《勞動界》《新青年》《共產(chǎn)黨》《向?qū)А贰秳趧又芸贰@些“將新思潮切實傳播到勞動界”的普及性報刊,還是《馬克思全書》《列寧全書》等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書籍,皆如魯迅先生的評價:頗不愧旗幟鮮明。
那時,傳播馬克思主義受到的白色恐怖威脅時時存在。1920年8月,陳望道譯出了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共產(chǎn)黨宣言》,初版印刷1000本很快賣完,再版的廣告式短文,只能巧妙地刊登在國民黨人主辦的《民國日報》上;共產(chǎn)國際代表馬林,將共產(chǎn)國際的文件打印在絲質(zhì)襯衣上,穿在身上才得以過關(guān);女共產(chǎn)黨員楊學敏將《黨史教程》包裝在當時的流行小說中,躲過了敵人的搜查……
我們黨創(chuàng)造“地球上最大政治奇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兩個字——“信仰”。而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血雨腥風之后,當這些握慣“筆桿子”的手,遵循自己的信仰,同時握起了“槍桿子”時,這個黨就擁有了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力量。
綽號與道路
有一些稱呼讓遙遠的歷史和精神譜系鮮活起來——好幾位參加一大的代表,見面皆以“老西”相稱(英語里共產(chǎn)黨的簡稱CP);在他們的書信中,時可見到一串“00000”——這不是密碼,而是代表“共產(chǎn)主義者”。
在建黨前后的一些會議記錄中,但凡陳獨秀發(fā)言,皆冠以一個“老”字。當時參加一大的13位代表,平均年齡28歲,恰好是毛澤東當時的年齡。所以,40歲出頭的陳獨秀總被稱為老先生、老頭子!拔遑Α边\動期間,陳獨秀有一次被工人糾察隊當奸細抓了起來,押送到上?偣?偣撠熑藙⑸倨嬲б娨汇,接著就“老先生”長“老先生”短的聊起來,既沒有暴露其身份,又表達了對他的尊重。
毛澤東則用他獨特的語言風格,給幾位滿口俄語,言必稱國際的人起綽號為“洋房子先生”……
“風流期共賞,同征此時情!边@是黨的一位早期領(lǐng)導人送給毛澤東的詩句。然而,他并沒有一路“同征”。令人錯愕的是,這些相識相知的同志曾為了同一個理想坐在一起,起身后卻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僅有消沉與失意者,在這些黨的創(chuàng)建者中居然出現(xiàn)了叛徒與漢奸。
曾在“歷史的草稿”上留下記錄的人,有的會被歷史輕輕地抹去。久久地矚目著那一張張因歲月流逝而模糊的照片,想起了這樣的詩句:“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