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3日07: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學而不化,非學也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
典出:宋·楊萬里《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釋義:學習卻不能夠融會貫通,不是有意義的學習。
對一般人來說,學習的目的是要致用,特別對領導干部來說,學習是為了提高認識水平,增強治理能力。因此,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學習卻不懂得靈活運用,就容易掉進本本主義的坑里。中國傳統(tǒng)、別國經驗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借鑒的資源,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現(xiàn)實國情,加以消化、取舍、揚棄、運用,否則,難免會犯“食古不化”、“師洋不化”的毛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的致辭(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原文:“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釋義:多閱讀(以增長才學),多游歷(以增加見識)。
董其昌談畫,認為只有多讀書、多游歷,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氣韻。一是要多讀書,詩圣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二是要多游歷,現(xiàn)代交通發(fā)達,旅游業(yè)繁榮昌盛,不用像古代徐霞客那樣苦行,但要想如徐霞客那樣在游歷中獲得生命的寬度,卻需要今人付出更多的思考。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續(xù)詩品·尚識》
原文: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釋義:學習就像拉開的弓弩,才能就像箭頭,還要用見識來引導,射出去的箭才能擊中鵠的(達成目標)。
袁枚在短短16字中,用一個比喻講了學習、才能和見識的關系。學習是基礎,基礎打得越牢,用的時候才能勁道十足,否則就會“學到用時方知少”;才能是顯現(xiàn)出來的能力,磨礪出鋒利的箭頭(弓、弩;箭、鏃),才能“李廣射虎,中石沒鏃”;見識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視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飛的鴻鵠。因此,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也需要錘煉出厚實的見識,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工作目標。
治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原文:同引用
釋義:這是國學大師王國維論治學的三種境界。習近平認為,領導干部讀書學習也應該有這三種境界:首先,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其次,要勤奮努力,刻苦鉆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撓,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這三種境界啟示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恒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講求讀書方法和技巧,在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提高思想水平、解決實際問題、實現(xiàn)自我超越。
(整理、釋義:楊 凱)
相關新聞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