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廣東代表團在駐地召開首次全體會議。會場不擺鮮花,不設背景板,只懸掛一條橫幅,會議桌上連代表的發(fā)言稿也沒有印制和擺放……會場布置簡化樸素的同時,會議組織者還打破慣例,改變了以往讓部委領導、省領導集中坐在一起的做法。一些細心的老代表發(fā)現(xiàn):今年會風不一樣了,最大的變化是,部委領導和省領導與基層代表、農民工代表一起坐在“主席臺”上。(據3月4日南方日報)
全國“兩會”勝利召開,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委員近距離地與領導同志接觸、真實表達自己參政議政的意見和想法,使草根聲音直通高層,是“兩會”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會風轉變的直接體現(xiàn)。像廣東代表團這樣,除了堅決貫徹落實“厲行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和全國人大會議改進會風的15項具體措施以外,大膽嘗試,打破慣例,讓領導與基層代表同坐“主席臺”,為全國“兩會”再添新風。
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平等的。參加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委員,不論是領導干部,還是農民工等基層草根代表委員,都承擔著履職咨政的職責,在人格上以及作用發(fā)揮上,是完全平等的。既然如此,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領導坐“主席臺”,其他代表委員必須坐在臺下的說法。但是,長期以來,領導就該高人一等,就該坐在“主席臺”上,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慣例。這樣做,其實是在默認官民之間的不平等,是在漠視基層代表委員的作用,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一些干部頭腦中固有的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因此,廣東代表團創(chuàng)新的這種會議新風體現(xiàn)了平等,也體現(xiàn)大會對基層代表的重視,是對陳規(guī)陋習的一種革新,必將引領新的“議政風尚”。
全國“兩會”,是民意最集中的盛會,特別需要來自最基層的聲音。今年全國“兩會”上“草根”代表委員比例的增加以及領導干部比例的下降,已經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基層聲音的高度關切。在全國“兩會”這樣高規(guī)格的會議上,領導干部與基層代表同坐“主席臺”,一方面體現(xiàn)了官民平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領導干部更多、更直接地融入到基層代表中,通過與基層代表近距離、面對面、肩并肩地交流,有利于聽到真實的聲音,使得形成的提案、議案、建議等能夠更接地氣,更能代表群眾的意愿。同時,領導人與“草根”們坐在一起,沒有了官大民小、官尊民卑的等級觀念,可以讓基層代表更舒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正如廣東代表團基層代表葉國先所言,“與省領導一起坐,雖然有點‘壓力’,但也讓我有了大膽發(fā)言、積極討論的動力”。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代表委員唯唯諾諾、不敢直言或人云亦云。領導與基層代表同坐“主席臺”,其實也就沒有了“主席臺”,大家都成了議政的“主人”,在如此平等民主的氛圍中,直面問題,積極履職,助力“中國夢”,也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職責和心聲。
全國“兩會”之所以會廣受關注,因為將會出臺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措施。這是民主政治的力量,這更是民意民生的期盼。代表委員齊聚一堂,議國是、定國策,可以有“尖銳的批評”,也可以有“激烈的爭論”,因為大家的目的,都是在交流互動中達成共識,為國家的發(fā)展獻計獻策。正是在這種“議”甚至是“吵”中,我們看到民主的意義和價值。無論“江湖之遠”還是“廟堂之高”,廣泛的交流、對話,帶來有序的政治參與,努力保證政策得以集眾志,決定得以重民意,意見得以被傾聽,中國的民主政治由此不斷前行,成為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依傍。而要達到如此,在“兩會”期間或“兩會”之外,讓更多的領導干部與“草根”群眾同坐“主席臺”、同坐一條板凳,同呼吸、共命運,當是民主政治的進步和親民作風的體現(xiàn)。
當然,領導與基層代表同坐“主席臺”,只是“兩會”新風的一個縮影,是民主進步一個新的開端。我們希望類似的受基層群眾歡迎的新風正氣越來越濃,并深入到干部群眾的心坎上、行動中,期盼中國的未來越來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