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9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奮斗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我們王校長,真的無所不能。”今年夏天從河南省禹州市花石鄉(xiāng)觀音堂小學畢業(yè)的靳卓釔和靳尚睿,即將迎來初中生活。問起現(xiàn)實生活中的偶像,他們會把小學校長王變變排第一。
為什么呢?因為在他們眼里,幾乎沒有這位校長干不了的事。
6年前,他們背著書包來到觀音堂小學。即便是年幼的他們,入學時也聽說過,觀音堂小學之前是一所只有6個學生、2名老師,隨時面臨撤并的破敗小學;這所學校的前校長,已經去另一個村小學當了副校長,年輕的數(shù)學老師王變變接任觀音堂小學校長。
“要是學校被撤并了,學生只能去鄰村學校上學了!蓖踝冏兊恼煞蚪y(tǒng)和婆婆馬彩峰都是教師,“我媽對我說,她干了36年鄉(xiāng)村教師,現(xiàn)在將接力棒交給我們,希望我們能跑好這一棒。”婆婆的大力支持,讓王變變下決心經營好這所小學。
那年,擺在這位30歲年輕校長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年久失修的校舍處處透露著破敗氣息,學校招不到學生,更留不住老師。
窮則思變。先從改變學校樣貌開始——批墻、架線、安水管、地面硬化、修凳子、刷漆……只要是觀音堂小學里的事,王變變全都干得有模有樣;泥瓦工、水電工、木工、油工,只要是為了這所學校,她可以身兼數(shù)職。而學生口中的“無所不能”,其實就是為了省錢,“最開始的時候也問過工程隊,可實在拿不出工程款,我們就利用假期和周末自己上手干,起碼能把人工費省出來”。
修房子、添設備。接下來的日子,王變變把家里的電腦、打印機、風扇等,一股腦全都搬到學校。在“面子”變樣的同時,王變變也在著手改變學校的“里子”。“里子”是什么?是教師,是教學質量。
這所鄉(xiāng)村小學,路遠、地偏、錢少,“別說招新老師了,老教師最后走得只剩我們兩個”。于是,王變變早已退休的婆婆重新“披掛上陣”,不拿一分工錢,還把養(yǎng)老錢留給學校;王變變的丈夫原是鎮(zhèn)上中心中學政教主任,起初每天從鎮(zhèn)中學往返觀音堂小學代課,后來索性調到觀音堂小學當普通老師;王變變的公公也成了志愿校工,干些修修補補的活兒。再后來,為了留住年輕的特崗老師,王變變又多了一個身份——不收房租的房東。她把自家的二層新房收拾利索,改成教師宿舍,還添置了空調、熱水器、冰箱、洗衣機等。
誰也沒有想到,當年靠這一家子撐起的空殼學校,后來成了觀音堂村最有活力的地方!袄蠋熀屯瑢W越來越多,還有好多大學生老師來上課”“學校有了食堂”“還有了校車”“教室里有了新桌凳、空調、飲水機”“每天下午都有興趣課”“學校有了廣播站,有了學生會”“活動越來越多了,我們包餃子、春游、還參加國學背誦大賽”……當靳尚睿他們離開這所學校的時候,觀音堂小學已經成為一所擁有248名學生、12名教師的鎮(zhèn)優(yōu)秀小學。
行至此,遠未止步。對于王變變來說,觀音堂小學從來不只是一所農村學校,而是扎根農村的教師夢——“這里的孩子都是農村娃,我就是希望學生能像城里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
而這條路,比王變變預料的還要難走得多。盡管在學生眼中她身份百變、“無所不能”,但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這位風風火火、語速極快的女校長,也有很多無可奈何的時候。
“現(xiàn)在我的兄弟姊妹開工廠、做生意,家家殷實,我是家里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雖然名字叫‘變變’,生活卻一點變化都沒有”“別看我自己是老師,但我孩子的學習成績并不好,實在抽不出時間來給他補課”……
王變變念叨最多的,還是學校擴建的事——
“200多人的學校,只有8間教室,老師沒有辦公室,都是在教室辦公批改作業(yè)”“學校2間廁所6個坑位,每個課間都排長隊,聽到家長說孩子憋著尿回家上廁所,我這心就揪著疼”……
擴建校園的事情,王變變已經謀劃3年了,但始終落實不了。心亂如麻常有,而講課是她唯一的“快刀”。不管多忙,王變變每學期都要帶幾個班的課程,“站上講臺的那一刻,所有的煩惱立馬煙消云散了”。
(本報記者 劉華東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劉玉潔)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