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治華
2017年10月06日11:07 來源:解放日報
人物檔案
錢治華,71歲,江南二村居民
整個小區(qū)的老鄰居們家家戶戶都有了一間新“客廳”,斜土街道新開了一家屬于我們居民自己的“江南鄰里匯”。鄰里匯里有這么多活動,生活比年輕的時候還“扎勁”(有趣)
■本報記者 舒抒 整理
我叫錢治華,今年71歲。1977年3月,我剛結(jié)婚不久,單位分了房,我有幸住進江南二村,和不少江南造船廠的職工成為了好鄰居。但40年過去,江南新村從當年很“扎臺型”的工人新村,到如今變成老舊的“高齡”小區(qū),我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稍微寬敞點,下次再有客人來,不怕沒地方坐。
今年5月18日,我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不止我,整個小區(qū)的老鄰居們家家戶戶都有了一間新“客廳”,在靠近小區(qū)東門的大木橋路600弄,斜土街道新開了一家屬于我們居民自己的“江南鄰里匯”。
鄰里匯“開張”第一天,我第一次進來,看到橙黃兩色相間的大廳、高檔的健身器材、柔軟的沙發(fā)和整潔的活動室,環(huán)境好得讓人忍不住走來走去,想把每個角落都看個遍。
但也有鄰居擔心,這么好的地方會不會只是“做做樣子”。沒想到,街道邀請很多居民來鄰里匯參觀,請大家發(fā)現(xiàn)哪里不足就直言不諱。江南一村一位從事設計工作的居民說,一樓聊天吧的座位對著大門口,私密性不強,建議把里面的書柜和桌椅調(diào)換位置。這個建議立即被采納。書柜還根據(jù)另一位居民的創(chuàng)意,改造成了英文單詞“READ”(閱讀)的字樣。看到居民自己的建議這么被重視,我們?yōu)檫@個“家門口的客廳”出謀劃策的勁頭也更足了。
鄰里匯的一樓設有社區(qū)衛(wèi)生站、老年助餐室、健身房、健康咨詢站和聊天吧,二樓是大活動室、露臺和擁有10張床位的長者照護之家,三樓則是晚托班教室、敞開式書吧和一大片寬敞明亮的花園陽臺。
每周二,我來鄰里匯做志愿者,都要負責填寫大廳墻上一張巨大的課程表,上面是每周不同時段居民們的活動內(nèi)容,有法律咨詢、家電維修講座、家政服務咨詢、眾創(chuàng)空間頭腦風暴、太極拳、小苗成長營地等活動,老人、小孩的需求都能滿足。
所有活動中,人氣最高的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小苗成長營地”。下轉(zhuǎn)◆4版(上接第1版)每周五,幾個“85后”年輕人帶著十余位“小居民”在頂樓花園學習植物種植、咖啡渣制肥等知識。這些年輕人都來自社會公益組織,他們說,2014年上海出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1+6”文件后,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非公有制經(jīng)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和建設。
現(xiàn)在,周一我都會固定參加社區(qū)法律咨詢小組的學習,周二和周四到鄰里匯做志愿服務。每周三、周五,還有各式各樣的書畫、篆刻、太極拳、八段錦課程,都是居民們一起商量出來、大家感興趣的課程,社區(qū)學校有專門的老師來為大家授課。
每天8時30分,鄰里匯一開門,有需要的居民就能到一樓的社區(qū)衛(wèi)生站看病,中午衛(wèi)生站的醫(yī)生會為居民去醫(yī)院拿藥,居民下午直接來鄰里匯取藥就行,非常方便。6月初有老同事來看我,我把他帶到鄰里匯的二樓活動室,兩個人坐在一起喝茶、敘舊、看書報雜志,真的有種久違的愜意。
其實這個“家門口的客廳”來之不易。鄰里匯所在的大樓,最早是江南造船廠的老年職工活動室和江南新村衛(wèi)生站,街道盤下了這棟樓重新裝修、加固,才有了如今這座高三層、面積1200平方米的“大客廳”。以前我們來老年活動室,也就是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現(xiàn)在鄰里匯里有這么多活動,生活比年輕的時候還“扎勁”(有趣)。
聽說今年年底前,“鄰里匯”溫暖的橙色招牌就將掛滿徐匯區(qū)所有13個街鎮(zhèn),能第一批享受鄰里匯的“家門口”服務,我很驕傲,也為自己生活的上海感到自豪。
相關(guān)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